急性呼吸窘迫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陽光耀
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是一種加護病房常見且棘手的危急症候,臨床表現主要是以雙側瀰漫性肺浸潤合併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為主,其致病因素以敗血症佔多數。依據2005年美國發生率研究報告為十萬分之六十四,且發生率是隨著年齡而遞增,例如:15至19歲的族群發生率為十萬分之十六,但75至84歲的族群則高達為十萬分之三百。此外有關其死亡率,最新的研究顯示平均為百分之四十一,並且同樣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死亡危險,如八十五歲年齡層的死亡率為百分之六十。急性呼吸窘迫症的病程進展有二個不同的階段,起初是急性發炎反應滲出期,之後為亞急性纖維性肺泡炎及肺纖維化。當發生急性發炎反應滲出期,病理切片及肺泡灌洗液中可見大量活化的中性白血球聚集在肺泡內,合併肺泡上皮細胞與微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導致肺泡-微血管間的通透性增加,引起大量富含蛋白質的液體進入肺泡內,造成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之失效與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此外許多種類的細胞素與凝血因子參與急性呼吸窘迫症發炎反應的引發或進行,導致微血管血栓形成或受損肺泡內血塊溶解功能障礙,進一步影響氣體交換功能障礙之恢復;
雖然有關急性呼吸窘迫症的治療研究已將近四十年,但目前證據較充分的治療方式僅有「肺保護性機械換氣策略」,即是使用較小的潮氣容積(tidal volume)與適當的吐氣末陽壓(PEEP)可降低ARDS的死亡率。而類固醇可抑制發炎反應之進行,曾被嘗試用於ARDS的治療。可惜針對ARDS急性期發炎反應的治療研究,高劑量的類固醇並無法改善ARDS的死亡率。直到最近小規模的隨機研究,使用類固醇治療亞急性期的肺纖維化,可明顯將死亡率由對照組的百分之六十二降低至治療組的百分之十二。急性呼吸窘迫症的預後不佳,不僅是平均住院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其存活下來的病患,僅有百分之三十四可以順利出院回家,其餘百分之十三須轉至其他醫院繼續治療,百分之十二轉送至復健中心療養,更有百分之四十要安置到護理之家照護。因此ARDS的治療方向不僅是降低其死亡率,如何改善倖存者的生理功能也是未來努力研究的方向。(臨床醫學 2006; 57: 263-7)
關鍵詞:
急性呼吸窘迫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急性肺損傷(acute lung injury, ALI)、肺保護性機械換氣策略(lung-protective ventila-tion)、俯臥式換氣策略(prone positioning)
萬惡門把
8 years ago
No Response to "急性呼吸窘迫症"
Post a Comment